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形成基础、实践路径与影响因素
浏览:777 编辑:小瑞 来源:None在地国际化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导范式,其发展也几经变革。欧洲理论体系、美国多元种族背景、公民的文化认同与高校人员多样背景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基础。美国高等院校在地国际化的主要措施是扩大留学生比例、开设跨文化国际课程与吸纳多元背景教师等。以此析出推进在地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美国高等院校的主动实践、数字技术更迭与人员跨文化能力培养。我国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应更新在地国际化概念、营造高校多元文化生态并创新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在地国际化;美国;高等教育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缘起于20世纪末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与以跨境流动为主要表现的传统国际化不同,在地国际化是让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掌握全球化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替代海外留学的国际化模式。[1]当前,作为补充传统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在地国际化在全球国家实践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美国因移民历史、多元文化基础以及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使得其在该概念被系统提出之前,就已形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在地国际化实践。由此,探究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形成基础、实践路径与影响因素,了解这一国际化实践从自主探索到范式生成的演变过程,可以为我国推动在地国际化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得益于欧洲理论体系为其实践提供的理论基础、多种族互动依存奠定的社会基础以及美国高校孕育的多元文化基础,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得以从自发实践发展成主导范式。[2]
1、欧洲理论体系为美国在地国际化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与欧洲本土不同,它是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自发而生的,并非刻意追求上面部署的发展战略。[2]在地国际化在学界尚未形成确定的概念,但以教育内外部要素划分,可将现有学者观点分成两类:一种是主要以教育外部人员跨境流动与否为关注点的流动取向,另一种是关注教育内部要素建设的课程取向。流动取向的概念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尼尔森提出,他在对欧洲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进行反思后发现其无法满足欧洲各国的人才需求,他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3]课程取向概念由琼斯与贝伦共同提出,二人将注意力转向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上,并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在国内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将国际理念和跨文化元素融入学生学习过程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4]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源于后者,以人员流动状况为例,相异于欧洲侧重于超越流动,尤其是跨境流动的取向,境外流动对于美国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需要,因为美国较少出现人员离岸流动的情况,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更偏重于国际化课程体系与跨文化交流环境建设,其效果最终体现于国际化校园建设中。
2、多元种族背景公民构筑社会基础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族群的国家,其人口构成的多样性是其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历史地看,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群体比例呈均衡的趋势,这反映了复杂的种族融合与共存现状,不仅呈现出种族多样性的广度,也体现了深化种族间理解与和谐共处的需求。[5]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得美国人口增长率指数型增长。有数据预测,到2030年美国少数族裔比例将占到总人口的40%,并在21世纪中叶超过半数,美国社会文化多元性特征逐渐凸显。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来说,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其挑战在于,促使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背景的公民形成国家认同感,以推动美国社会平稳向前发展。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在地国际化逐渐进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视野。美国国际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尽管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各异,但他们都致力于建立一个重视多样性、平等机会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显然,多元种族背景下个体间文化认同的形成能够为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外部社会环境支持。如斯坦福大学种族与民族比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和学者有机会积极参与以种族、民族和不平等为主题的研究,符合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对“文化共同体”的需求。
3、美国高校人员多样背景形成文化基础
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学员的背景日益多样化,大学校园最终成为异质文化互动的主要场所。美国《“校园国际化”地图》2022版(以下简称《地图》)显示,促进国际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提高学生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准备”和“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多元化”。[4]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之一,其人口背景的多样性导致美国成为国际学生注册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理事会2022年发布的全面国际化报告显示,美国本土国际留学生人数即将突破30万。《地图》对此现象做出解释,指出:“一个完善的国际化环境应该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为自身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4]
美国高校同时拥有规模庞大的国际教师队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布的移民法允许全球范围内拥有博士学位的求职者进入高校从事教学职务,美国高校国际教师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来自不同国家、具有多元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可能会不自觉地融入异质化的文化元素,甚至可能出现相互冲突的理解。这种现象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胡德兹克和美国教育理事会于21世纪初分别提出了全面国际化和校园国际化两个概念,其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将国际视角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融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核心使命中。[6]而后者重心则体现在聘用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打造符合多元文化需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地国际化在前两者基础上,重视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总体而言,美国高等教育推进在地国际化的路径主要依靠扩大国际学生比例、开设跨文化国际课程和吸纳多元背景教师三方面措施的执行。
1、扩大留学生比例以优化高校学生结构
日本学者西村正子提出了在内国际化和在外国际化两个概念。[7]其中在内国际化的立足点在国内,旨在广泛招收全球学生的同时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将国际化要素融入国内的教育环境中,倡导国际化的本土教育,从而推动教育范围的扩大、师生国际理解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化学生人数结构性平衡的实现。
《2023年度美国国际教育门户报告》(以下简称《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2/2023学年首次在美国学院或大学注册的国际学生达到了298 523人,覆盖了48个州。此外,美国本土高校的国际留学生注册人数呈现增长趋势,并且至今未出现减缓的迹象。在2022/2023学年,美国境内共有105188名国际学生,其中超半数是来到美国进行交流学习的国际学生。[4]这说明美国高校正进行扩大本土高校的国际留学生比例,国际学生流入人数的增加不仅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助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进入新阶段。除此之外,美国高校为了吸引来自国内外庞大并且拥有异质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也做出了相应努力。20世纪40年代末,富布赖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经美国国会批准正式启动,旨在促进学生间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本土国际留学生创造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机会。该项目为非美国本土但在美求学的国际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万名留学生受到资助而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2、开发与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课程国际化是与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伴而生的。布鲁斯坦曾解释开设国际化课程的目的:“国际化的课程是确保学生拥有全球能力、提升国际理解力的唯一途径,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比伦和罗布森认为,在地国际化的具象化实践形式就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5]尼尔森在欧洲教育协会于21世纪初发布的《在地国际化意见书》中创新性地将跨文化性融入国际化课程中,将其比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跨文化知识与能力的课程。[3]
美国在地国际化根植于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性需要包容性、多样性的国际化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学和沟通的窗口。按照经合组织对国际化课程的分类,美国在地国际化课程主要包括国际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以及外语或语言学课程。这两类课程都明确涉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模块,并由相关教师提供培训支持。印第安纳大学也积极推进“全球课堂计划”,该计划倡议对整体课程计划进行重新设计,并注入跨文化视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推动本土课程的国际化进程。一位美国作家认为,如此庞大数量的外国学生出现在美国校园中会对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经历。《地图》显示,2022春季学年新注册入学人数相比去年大幅度提高,人数回温趋势明显,本科课程国际化已初具成效,研究生阶段课程建设将是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4]
3、吸纳与培养多元背景教师
高校教师是推进美国实施在地国际化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各教育机构在招聘教职员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多元文化背景纳入到标准中。据统计,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高校师资队伍中就有大约30%的教师拥有长时间国外生活工作的经历,而出生在国外、非美籍的全职教师比例达到10%。[5]教师背景的多元化使得在美国高校学习或留学的学生可以接受不同文化观念的熏陶,从而形成跨文化学习与理解的能力,成为推动在地国际化发展的动力。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长期致力于招聘不同国籍与文化背景的教师,该校会对刚入职的教职员工实施“五天促变革”计划,旨在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技能和意识,以促进他们融入教职工队伍。新入职的教职员工们以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意识为重点,通过自身练习逐渐形成在跨文化环境中开展合作的技能,同时使其知晓他们作为校园变革推动者的责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分校十分重视终身教职和兼职教师招聘,长期致力于实施公平、多元与包容的计划,不会因为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国籍、残疾、年龄或受保护的退伍军人身份而对申请人产生歧视,与此同时该校还为被拒的申请人提供额外的就业申请渠道,可见其为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校园环境做出的努力。
美国高等院校具体实践是引领在地国际化的路标,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是在地国际化实践形式创新的动力,高校对跨文化能力的重视及恰切的培养模式为在地国际化实践注入活力。
1、高等院校实践引领在地国际化发展路向
美国高等院校通过保护在地国际化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积极承担保障学生健康学习的社会服务责任,并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在地国际化发展路向。
第一,在地国际化并非孤立的发展战略或是单一的学习项目,而是具有系统性、包容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具体的实践,高校则应当将在地国际化作为重大事项来看待,[8]所发布的战略规划应当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确定,结合高等教育中的不同主体,如教职员工、学生、利益相关者的文化价值观来组织实践,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据“门户开放”数据库,美国已有近半数的高校制定了相关的实践与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未来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
第二,在引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未来发展路向上,美国高等院校担负起了重要责任并在过去五年时间内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哈佛大学为了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质量,提供了远程教学资源,包括在线课程、虚拟学习社区以及相关技术培训。麻省理工学院则通过提高奖学金额度和实施经济援助计划的方式,帮助校内经济困难的学生。此外,二者都为学生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在线心理辅导、心理量表测试等。高校组织和资助的学术文化交流、自行组织的线上互动和社区活动,使得在过去三年中美国高等教育得以正常运行。
第三,美国高校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深度优化具体体现在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招聘规则上。美国各大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其学术成就与其带来的多元文化视角,也开始注意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性,[2]尽可能使教职员工的文化背景变得多样。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鼓励行政管理团队具有多元文化构成,因为这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跨文化的服务体验,还能够在校园管理思想中融入国际化的理念。例如加大外籍员工在领导职位上的比例等举措。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更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方位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2、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在地国际化实践形式更新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支持给在地国际化提供了舒适环境。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在线学习、数字课程和高效率的跨文化交流变成了现实,这充分体现了在地国际化与信息技术变革密切的互动关系。肯-罗宾逊曾就美国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发表过评论:“我们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连接全球学习社区和构建虚拟交流平台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国各高校有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设立线上注册官网、全球化课堂、网络会议等形式完成了日常的学校运行工作,缓和了可能出现的国际学生数量锐减的情况。与此同时,美国各大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以创新和多样化的方式实施在地国际化。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球兄弟姐妹”计划和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国际伙伴计划”。此外,信息技术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和渠道。美国的教育资源网络Udacity、Coursera和Edx也得益于技术进步最终成功创立并实施,从而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促进了无国界教育。在地国际化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互补的结构,尤其是在构建包容度、跨区域性更强的教育交流平台时,它们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最终促成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同时也能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便于他们开展更高效率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和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都在搭建和开发虚拟跨境教育平台,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出入境状况对招生规模、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选聘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也在调整过程中避免由于对网络虚拟教育产生过度依赖而导致人们忽视线下面对面教学的价值。
3、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在地国际化实践注入活力
跨文化能力是基于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进行沟通的能力。由于学者们在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故所持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观点及视角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高一虹分别以建构情感、认知、行为、实现有效交际和促进个体文化适应为视角,将其分为三分模式、行为中心模式和知识中心模式。[9]在地国际化强调在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融入对异文化的了解与包容,并鼓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相对应并赋予了其新的实践内涵。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身处多元文化并存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加上高校教师辅以恰当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方式,从而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具备跨文化能力,帮助其冲破个体观念的束缚,直接改进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跨文化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更有可能迅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与不同种族社区建立关系,并促进创建一个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社区。2006年,纽约州立大学提出了在线国际合作学习的概念,它是一种利用在线技术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大高校推动课程国际化的工具。
美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植根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恰逢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风口,现已形成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标志着其国际化实践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级别国际双边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文化层面的深度合作,也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内外人员流入与流出逐渐趋于平衡,我国的国际人才流动管理日臻成熟,为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更新在地国际化概念,防止思维观念之偏
在本土主义技术思潮的冲击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外部环境遭受挑战。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中思维与观念的偏差。[1]一方面,需要克服对西方模式的过度依赖,实现从“西化”到“化西”的思维转变。另一方面,要纠正对在地国际化的片面理解,认识到其并非简单的本土化,而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开放融合和创新。在地国际化的目标是通过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并使之时代化。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需要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这不仅是对传统国际化模式的超越,更是对国际化内涵的深化和发展。[10]
2、营造高校多元文化生态,增加跨文化理解与体验机会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优势在于其为国内学生提供了无需跨越国界,在本土高等院校中即能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通过构建国际性和多元性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直接接触到国际教育,以促进全球视野的形成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3]我国高等院校需致力于推进内部课程的国际化,并辅以教师教学与教法的多元化以促进多元文化生态的营造。我国教育部曾多次发布有关EMI(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课程的相关政策,并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也会在全球化的课堂环境中采用与其教育观念相符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我国学生摆脱固有的文化偏见,推动实现跨文化理解的目标。
3、拓宽在地国际化辐射范围,激发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需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人才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保持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路径,[10]即需要三方建立起以相关政策为导向的互惠机制:高校为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教学与学习提供资源与环境支撑,教师与学生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智力与成果支持,最终使得国家、高校、教师与学生都能够真正受惠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孙涛,高慧. 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及启示——以6所高校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24,40(1):68-76.
SUN Tao,GAO Hui.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6 HEIs as Examples[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2024,40(1):68-76.
[2] 房欲飞,常桐善.在地国际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导范式[J].现代教育科学,2023(3):134-140.
FANG Yufei,CHANG Tongshan.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Major Paradigm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2023(3):134-140.
[3] WACHTER B.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 the Context[C]//CROWTHER P,JORIS M,OTTEN M,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A Position Paper.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
[4]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 S. Campuses: 2022 Edition[EB/OL]. (2023-09-25). https://www. acenet. edu/Documents/Mapping-Internationalization-2022.pdf.
[5] 陆杰华,谷俞辰.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22,44(1):46-57.
LU Jiehua,GU Yuche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Population Change since 1950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China[J]. Population Journal,2022,44(1):46-57.
[6] HUDZIK J K.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From Concept to Action[R]. Washington DC: NAFSA: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1.
[7] 西村政子,趙彩尹. 日本の大学におけるグローバル人材育成の現状と課題―外なる国際化及び内なる国際化を中心に―[J]. 教育経済学研究,2022(1):12-25.
NISHIMURA M,CHO C. Curr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Glob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J].Research of Education Economic,2022(1):12-25.
[8] 齐小鹍.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与趋势[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7(3):43-48.
QI Xiaokun.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Evolution and Trend[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8,7(3):43-48.
[9]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GAO Yihong.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Going Across and Beyond[J].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2(10):27-31.
[10] 张优良,莫家豪.超越西方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困境及突破[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6):12-20.
ZHANG Youliang,MOK Kaho.Beyond Westernization: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J].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2023,44(6):12-20.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作者:孙博昕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dCJAMGAgg8ea7fk_gYitbw